面对疫情影响下全面线上授课的形势,生命科学学院党员教师赵伟东积极应对,采取多种手段调整线上教学的内容和形式,取得良好教学效果。作为课题组长以及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,赵伟东适时调整策略,保持积极心态,居家办公不停歇,带动课题组研究生以及相关科研人员,稳步推进各项科研工作正常进行,做到了“效果为先、形式多样、实事求是、做中提升”。
一、Online课堂精彩在线
1. 全面优化教学课件适应线上授课
课前与班级学委提前测试软件环境及网络,保证线上授课顺畅进行;针对线上授课特点对教学课件内容进行优化,适当压缩文字比例,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;适当提高图片和小视频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,改善学习观感。
2. 多措并举调动线上听课积极性
积极利用雨课堂的在线答题、提问及弹幕互动、随机连麦等形式,上课期间做到每5-10分钟进行一次互动,提升听课参与度,减轻同学们线上听课的疲劳感;每节课都进行随堂测试,提高随堂测试分数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,以减轻学生期末多科同时备考的学习压力,获得积极听课的良性反馈。
3. 适时融入课程思政
结合课程内容中的相关知识点,介绍经典的科学发现以及重要的本土科学家,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。例如在讲授神经发育调控关键分子Shh时,以我校优秀校友近期研究揭示的Shh在脑卒中的作用,拉近同学们与课本知识以及科学家的距离,帮助同学们树立将来从事生物医学科研工作的信心。
4. 课后答疑缓解考试焦虑
为了应对疫情防控下的特殊形势,他及时组织课后答疑,以线上会议方式解答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缓解了同学们的焦虑情绪,也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。
二、Online科研无“限”可能
1. 组织学院青年学者开展线上科研讲座
基于学院青年学者委员会开展系列线上科研讲座,邀请多名最近发表CNS子刊的优秀青年教师,汇报个人最新的研究进展,展示科研成果,加强合作交流,激发青年学者对科研的热情,增强凝聚力。首次科研讲座线上参加的教师及研究生人数达220余人。
2. 线上科研指导及文献抄读常态化
积极支持本科生申请“大创”项目,多次利用晚上时间进行线上会议讨论项目进展,并指导实验设计思路。每周一下午进行研究生线上文献抄读及工作汇报,了解目前国际相关科研动态,并对研究生的日常实验结果进行分析,指导下一步工作安排,实现科研工作常态化进行。对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特别加强关注,积极推进毕业相关各项工作,避免产生“毕业焦虑”。
3. 多个工具软件并用加强沟通管理
利用微信、QQ等社交软件加强与研究生的日常沟通及交流,关注研究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,助其保持积极乐观情绪;利用钉钉软件进行团队的日常管理,包括采购审批、大文件传输等,提高团队合作效率。
一份份精准科学的备课方案,一场场星光相伴的在线答疑,一次次共克时艰的携手前行,凝聚成了“隔屏不隔教学,隔空不隔科研”云端学习工作的良好氛围。云端课堂中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,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怀,一种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。生科课堂,教学如常。致敬每一位奋战云端课堂的师生,致敬每一位奔跑追梦、向光而行的红医人!